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6117大发游乐安卓版下载

史友绿 2024-06-03 8787 人已围观

新闻调查丨艺术与乡村改造碰撞 看空心村如何实现活化生长?

偏僻衰败的乡村群落,引来诸多年轻人竞争驻村创业,当“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艺术呐喊与改造乡村的真实困境正面碰撞,空心村如何实现活化生长?新闻调查本期关注:龙潭筑梦行动。

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城出发,沿着崎岖山路车行四十分钟,才能抵达位于大山褶皱中的山村群落。这一天,八名来自全国各地、平均年龄三十岁的年轻人,正在进行闲置农宅租赁合同的签约。

一纸合约,意味着这些年轻人将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安置在这个小村庄里。

这次签约的另一方,是熙岭乡的一家乡属国有企业。他们先把闲置农宅从村委会统一租赁,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要求进行硬装改造,再分别租赁给来此创业的年轻人。

极具城市属性的经营模式,能否在偏僻乡村落地生根?年轻人谈论的美好愿景,如果放在眼前的地理位置和现实条件下来考量,实在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大课题。

福建宁德曾是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高山县屏南,曾长期带着贫困县的帽子,坊间更有“屏南屏南,又贫又难”的嗟叹。岭谷崎岖,交通不便,就在几年前,这个村庄,常住人口仅剩五分之一。除了互联网的通畅,这里有怎样的硬性要素,支撑了他们来此创业的行为选择?

一公里山路的距离,是隔壁的龙潭村,改变始于八年前。2016年11月的龙潭村,细雨蒙蒙中,一个寥寥几人的调研小组打破了这里长久的寂静。

龙潭村可追溯500余年的历史,因村庄肌理的历史意义、老建筑中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基因,龙潭村被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而过去的几十年光阴中,这些沿溪而建、孕育了数代人的老宅被遗留在了时间的角落。

这次调研的主角是一个叫林正禄的中年人。在他的观察中,龙潭村凋敝的故事不过是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的一个缩影而已。

福建省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项目总策划 林正禄:这里的祖祖辈辈都想走出去,最终在改革开放城镇化进程中,他们实现了愿望,终于可以在城市就业买房子,小孩也到城市读书,房子都扔这里。

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数据,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攀升至66%,且仍在快速发展阶段,预计未来10年,每年会有上千万的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落户。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乡村振兴的议题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许多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社会工作者从城市入驻乡村,成为助力各地政府改造乡村的力量。

与绘画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福建莆田人林正禄也是这样的参与者。

福建省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项目总策划 林正禄:走过全国20多个县,跟他们谈,我有办法让农村变得胜过城市。而且投入的钱比城镇化进程要便宜多了。

以文化创意为锚点,把乡土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将本就具有生态美的乡村,打造成充满公共关怀的、优质的工作生活社区。林正禄的这一思路,不仅紧扣国家农业农村政策的宏观指引,更与当时正在寻找脱贫撬动点的屏南县政府不谋而合。2017年,林正禄被屏南县政府聘任,正式成为该县传统村落文创项目的总策划。

七年后,由三个自然村落形成的龙潭片区以它独特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而将这里打造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远远不是龙潭的梦想。

龙潭的“就地现代化”、龙潭村海拔700多米,在远去的农耕时代,村民在水系两旁择瘦地、山坡搭建房舍,把稍微平坦、肥沃的土地留作耕田。随着时代的演变,土地不再是谋生的唯一手段。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条公路挺进大山,在之后的多年里,肩扛手提的劳作模式升级为以车辆为载体,村民渐渐聚集到公路两旁,建起钢筋水泥的砖瓦房,山坡上59所老屋全部在空置中走向衰败。

陈孝镇曾担任龙潭村村干部六年时间,直到2001年开始外出谋生。从打工到做小生意,他的人生轨迹代表了大部分龙潭村民的选择。

2017年,龙潭村启动改造时,在村里颇有威望的陈孝镇回村参与沟通协调工作。2018年,他再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成为龙潭转变的核心参与者。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中的一员,龙潭村“农宅修缮谁来出资”的难题可以代表全国大部分传统村落保护中最突出的一个普遍困境。村庄发展需要改造乡村容貌、村民自有房产衰败需要整修、传统村落保护需要农宅遵循保护传承的原则,但修缮资金谁来承担?

近年来,国家推出一系列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的制度安排,在各项宏观政策指引下,2017年5月,屏南县乡两级政府的主导推动,龙潭村开启了自己的破题方案。首先,引进林正禄作为总策划,驻村统筹、规划、主持全村的空间改造。第二步,创新农宅流转机制,引导城市人到村里认租、修缮闲置房屋并创业居住。这套组合拳的开端,就需要把闲置农宅统一流转到村集体。

以村委会为中介,村民与租户签订契约,遵循“创业者出资、驻村文创专家设计、村委会代建”的三方合作模式。

梅宏曾是上海的一名职业律师,2018年,龙潭村正在改造之际她因缘际会来到这里。

龙潭村创业者 梅宏:当时林老师在修建龙潭村,问我有没有兴趣在这建一个个人工作室,那时候我一看这个房子,我就有兴趣。房子就是林老师设计的,所以和以前我们看到乡村的房子不太一样。当时已经有一些人住进来了,我那时候是被这种氛围给打动了,一群人在这很快乐地生活,一起唱歌,一起吃饭,然后一起喝茶聊天,我就觉得我以前没过过这样的生活。

梅宏签订租赁合同,在林正禄的设计下,由村委会组织施工,最终搭建起她心中的艺术空间。

在龙潭,双赢体现在多个维度。农宅改造过程中,施工由村委会统一购料,聘请村里具备传统建筑经验的村民作为工匠,这个被后续总结为“工料法”、并列入省级农村小型建设项目创新经验的模式,实现了传统建筑工艺的传承、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更方便了人生地不熟的外来创业者顺利改造空间。

为了鼓励人们来龙潭认租创业,当地政府推出了“老屋修缮”“年轻人创业”等多项贷款优惠政策,并投入公共资金在管网、排污、互联网、电网、水系等方面提升村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为人们创业、生活托底。

公共服务的抵达,让闲置农宅被激活。每一所农宅既是个人的创业基地,也是整个乡村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七年时间,这个户籍人口1372人、常住人口仅剩不足百人的小村庄,已带动周边三个村庄形成龙潭片区,年度接待游客已突破百万人次,还成了大量年轻人向往的乡村梦想基地。

祁国艳来自青海,曾经做了六年的建筑设计类工作,在同龄人都开始在婚姻、生育的人生轨道徘徊的时候,她因为看到了龙潭村的相关报道,头脑一热,开了六天的车,一路从西宁飞奔到这里。

在屏南,祁国艳学会了画画、唱歌、手冲咖啡,还成为这一片区第一位精酿啤酒师。但能够认租、创办起这个集自住、民宿、小餐馆、精酿啤酒教学为一体的空间,则得益于屏南县老屋认租模式的升级。

从2022年开始,屏南探索升级老屋流转新机制,将闲置农宅租赁给投资企业,企业完成农宅的硬装改造后,再以每平方米每月10元的租金出租给创业者。

因为友好的认租政策,目前龙潭片区的农宅认租供不应求,让更多人在龙潭软着陆,是提升这里乡土价值的关键因素,龙潭求贤若渴,却并不盲目。

在当下,漂亮且有艺术感的乡村不稀有,咖啡厅、民宿也不稀有,但龙潭片区之所以被年轻人青睐,在于他们出发时就已坚定,这里的未来不是网红景点,不是康养社区,而是成为一个适合人们长期工作生活的现代化乡村社区。要抵达这样大的目标,乡村外观的改造和空间的认领仅是漫漫长途的第一步。

人人都是艺术家、龙潭常常给游客们惊喜。这些从事美术教育的老师们,在村里的民宿中,被村民们随性而作的绘画所震撼。

这些画都是民宿主人陈孝高和妻子的作品,2017年,陈孝高作为龙潭为数不多的留守村民,突然接到了村委会派下来的特殊任务,他们都要到林正禄的画室学习画画,这让老农民陈孝高一头雾水。

同样一头雾水的,还有基层村干部们。

福建省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党支部书记 陈孝镇:百思不解,当时我不理解,因为画油画跟做古村,到底有什么必然的关系。有的人一辈子连笔都没握过,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确实有模有样开始画起画来了,所以这块我是非常惊讶的。

在成为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总策划之前,林正碌经营过行画生意,开办过公益绘画教学,最终让他名声大噪的,是很多一辈子都没有拿过画笔的人,在他的鼓励下,画出了令人动容的画作。

与常规美术教育不同的是,林正碌所有的教学和点评都与绘画本身无关,更不会教任何所谓的技法,而是强调勇敢自由表达,让生命自身的创造力恣意绽放。在启动龙潭改造之前,他试图以绘画作为工具,唤醒留守村民内心的自证系统,激发潜藏的力量。

陈孝高家的民宿就是在这样的逻辑脉络中成形的,陈孝高的民宿也是龙潭村第一家,随后,村子越来越热闹,600多名远走他乡的村民返乡,他们开了15家大小餐馆、40多家民宿,为龙潭旅游发展的基础服务形成支撑。

在龙潭故事还未开始之时,林正碌和他“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对于这个偏僻山村来说,实在过于另类。在他讲起自己的理念和设想时手舞足蹈,村民们一度认为他就是个骗子。

而最终,林正禄和龙潭村都迎来了探索的机会。如今,来自全国各地学习经验的团队络绎不绝,提及“龙潭经验”,林正禄的回答直截了当,龙潭振兴关键因素在于当地政府的作为。

在林正禄看来,屏南政府每年投入资金维护建设的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和润物无声却至关重要的公共服务,是龙潭发展最大的保障。

如今,龙潭片区各个村落里,以画室、图书馆为容器的公共空间中,聚集着很多年轻人,从七天学画画,到在此小住,融入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体验,最后游客成了新的创业力量。因为他们,龙潭的乡村振兴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新乡村社区

清晨,生活在龙潭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打开新的一天。原住村民已经忙完了一大早的农活时,经营新业态的人们还未从睡梦中醒来,福宝一家却是村里最早忙碌起来的。福宝爸妈原本在家乡经营着一家培训机构,在一次考察研学基地的时候来到龙潭,爸爸留下来创业,创办了研学机构和民宿。两年后,他们举家搬迁至此,一岁半的小福宝就是在龙潭孕育出生的。

因为整个龙潭片区的兴起,来此创业的人们有教育需求,更多村民也带着孩子回乡做起了旅游周边,原本消失了的小学重新兴办了起来,村放映厅、卫生室等基础服务也在逐步重建。

2019年开始,龙潭村委会出资,聘请回乡村民建立起快递驿站、美团买菜、购物两个物流系统,搭建起“每日达”的便利通道。

村民陈孝二从前在福州卖水果,现在开民宿、向游客零售黄酒、运送快递,是名副其实的斜杠村民,每天忙得团团转。

乡村振兴的根本,就是让村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龙潭村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

和那些回村固定兴办起营生的村民不同,谢璐璐只在周末和节假日从屏南县城回到龙潭村,一大早,她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熬上三大锅绿豆红豆汤,再准备充足的食材,在村里最热闹的路边支起饮料摊,等待游客的到来。

近年来,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点,在龙潭村的发展过程中,便民服务能力和基层治理水平的升级与村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2019年,村里设立警务室。龙潭孩子陈小倩返乡参加报考,成为一名辅警,日常在村里行走着,还获得了一个善意的绰号。

福建省屏南县公安局熙岭派出所辅警 陈小倩:“街溜子”,你会看见我可能整天都在街上晃荡,要么就是在新村民家里晃荡着。因为龙潭村的游客的流动性比较大,所以时不时我们走家串户,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来自全国各地的这些人在村里面一些动态。

作为乡村生活的热门目的地,龙潭村流动人口变动频繁,登记工作也挺复杂。有了居住证,人们可以在当地购车上牌照,可以缴纳社保,可以期待在未来,有更多丰富的功能逐步打开。

画家曾伟是第一批拥有居住证的外来创业者,他更看重的是居住证赋予他们权利义务的象征意义。

2021年,龙潭村委会换届选举,有居住证的人们作为龙潭一员,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梅宏被推选为村民代表,曾伟则被推选为专门增设的村委副主任。他们从城市远道而来,与原住村民一起,共同成为振兴龙潭的力量。

每个周六下午,龙潭村以“啤酒音乐会”的形式欢迎游客们,如今已经举办了51场,龙潭希望通过这样氛围,给游客们留下印记,更希望有更多的人为龙潭的振兴创造更多的可能。

很赞哦!

随机图文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