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ku体育app备用网址

陆幻柏 2024-06-09 3016 人已围观

57项世界遗产、1.08亿件国有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它们星散于华夏大地,述说着民族的历史,激荡起文明的交响。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遗产地,五千年文明之美跃然于眼前,感受它们所历经的岁月沧桑,品味它们所描摹的文明版图。

规模庞大的宫殿区、古老的水利系统、雕琢精美的玉器……位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早在五千多年前曾经屹立着一座规模巨大的城市,成就了灿烂的文明。“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今天,当我们漫步于这一中华文明的圣地,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先民们的伟大创造。

安阳殷墟,刀笔留痕,甲骨呈奇;秦陵兵马俑,气势恢宏,神态各异;曲阜“三孔”,儒风千载,文脉相传;杭州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从时间的轴线上去看这些文化遗产地,华夏历史的脉络变得更加清晰,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加可知可感。

千百年后,在这片热土上,最早的村庄成了国,最早的符号成了诗,最早的呼唤成了歌。这一处处文化遗产地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了时代变迁的生动见证,更铭刻下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

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中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曾提出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说。

伴随时间的推移,各地方文明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逐渐显现出“一体化”的趋势,中华文明因此呈现出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绝的发展特征。

诸多文化遗产地的背后,都埋藏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关键密码。例如,三星堆遗址逐渐拨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元上都遗址见证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碰撞融合,拉萨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展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土司遗址记录下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交流……

可以说,这些遗产地都印证着,中华民族突出的统一性蕴藏在自古以来的实践传承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共同熔铸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

说到中国,人们总会想起长城。翻崇山峻岭、穿沙漠戈壁,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

当然,民族精神的体现不止在长城。迤逦穿行,大运河见证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经久不衰,都江堰映射先民们的勤劳与智慧;雄伟奇绝的泰山、风景秀丽的黄山,都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生动缩影。

文化遗产地,也默默讲述着先辈们的人文情怀和诗意栖居。苏州古典园林、皖南古村落、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福建土楼……一座座建筑,蕴含浓厚的文化与思想内涵,展现东方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折射出人类居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从文化遗产中,我们品读出了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浩然之气和奋发进取的智慧力量,更加深刻理解了中华民族为何得以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在敦煌莫高窟,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壁画,再现多元文化的交汇;在厦门鼓浪屿,异域风格的建筑遗迹体现了中国近代与世界的交流融合;在古城泉州,历经岁月洗礼的历史遗存,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来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在丝绸之路沿线,置身于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高昌故城等地,我们仿佛听到千百年前往来商旅的声声驼铃。

时至今日,这些闻名海内外的文化遗产地,更是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名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参观游览。以文化遗产为媒,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华文明的了解更深了一层,对文明交流的推动更进了一步。

让我们拿起书本、背上行囊,走近这一座座文化遗产地,去探索华夏生机勃发的底蕴,聆听历史奔流不息的回响,寻找“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的答案。

很赞哦!

随机图文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