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koogame游戏官网

孔晓槐 2024-06-06 0239 人已围观

可能你不曾留意,2010 年面世的 iPad,是苹果最后一款使用「i」命名的硬件产品,也是乔布斯主导并发布的最后一个硬件品类。

时隔 14 年,乔布斯的这个「心头 i」,在前不久完成了一次进化:

全新的 iPad Pro,薄至两个 Type-C 接口厚,成为苹果有史以来最薄的产品。与此同时,带有 Home 键的 iPad 9 从官网下线,宣告 iPad 四条产品线,全然进入「全面屏时代」。

▲左为 iPad Pro,右边为 iPad 9

比起台前的嬗变,我们更好奇幕后发生了什么。

上周,爱范儿约上 iPad 团队里的三位核心人物,分别是人机交互团队的 Steve Lemay、工业设计团队的 Molly Anderson、产品营销团队的 Scott Brodrick,一起探讨了 iPad 背后的设计哲学。

一片玻璃的传承、让我们先把日历翻回 2005 年 5 月 10 日,这一天,苹果公司收到了编号为 D504889 的专利许可。在专利发明人名单里,你可以看到两个熟悉的名字:乔布斯和艾夫。

▲iPad 最为原始的外观专利

没错,这就是 iPad 最初被设想的样子:全面屏,圆角矩形,纤薄,就像一片掌心里的玻璃。

前 App Store 负责人菲尔·席勒曾回忆称,那几年苹果花了大量时间,在「集思会」上讨论平板电脑的想法,因为乔布斯一直渴望制作这样一款产品。

乔布斯理想中的平板电脑,应该是最为纯粹、简洁的设计。为此,他明确了平板电脑的核心本质,就是一块显示屏。所有的功能和设计,都必须服从屏幕的需要,尽可能地删除和简化按钮。

只是,当时的硬件与工艺,让「诗与远方」折了个中。初代 iPad 虽一鸣惊人,但外观设计与最初的专利图,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2010 年发布的初代 iPad

好在乔布斯的遗志,并未被 iPad 团队遗忘。Molly 告诉爱范儿,十多年来,iPad 的设计初衷从未改变:

我们的目标,一直是打造一片神奇的玻璃,就像一张「数字纸」。这张纸要尽可能轻薄,让你在创作时,不会意识到这会一款「产品」。

iPad 的进化路线,很清晰地佐证了这一点:机身越来越薄,屏占比越来越高。2018 年,全面屏设计的 iPad Pro 发布,让 2005 年专利里的那片玻璃,走入现实。

▲首款全面屏设计的 iPad Pro

接下来,iPad 团队的目标是,如何让这块玻璃更薄,直至薄得像一张纸。2024 款 iPad Pro,可视作一块里程碑, 薄至 5.1mm,刷新了苹果有史以来最薄的产品厚度。

要知道,MacBook Pro 的屏幕厚度是 4.4mm,iPad Pro 在多出的 0.7mm 空间里,将一块屏幕变成了一块性能卓绝的平板电脑。

▲左为 iPod Nano,右为新 iPad Pro

Steve 认为,iPad Pro 能一步步向靠近初衷,背后是苹果的核心优势,即擅长跨学科、跨部门合作。

表面上看,2024 款 iPad Pro 变薄的核心因素,是换了一块 OLED 显示屏。OLED 自发光的特质,让它比需要一层背光板的 LCD 屏幕,占用的空间更小。

但换屏的背后并不简单。为了保证媲美 Mini-LED 的屏幕亮度,苹果没有采用传统的 OLED 屏幕,而是重新设计了双层串联式 OLED 屏幕,向供应商定制。

要让传统单层 OLED 显示屏,在 iPad 上工作良好已经不易。因为每一颗像素,出厂状态下的「性能」并不一致,需要系统去动态地调校。同理,双层串联 OLED,就需要对双层像素进行实时调整和渲染,而且是以 0-120Hz 的动态刷新率。

这个「烫手山芋」怎么接?苹果显示与芯片部门联手找到了解法:为 M4 芯片设计全新的显示引擎,让这块双层串联 OLED 屏幕,实现优秀的精准度、亮度与色彩表现。

这个例子,或许可以帮你直观地了解,iPad 的一项新功能、一个新变化,背后发生了什么。同时,也能窥见苹果对于 iPad 初心的传承和追寻:

一片神奇的玻璃。

在讨论中,Molly 和 Steve 多次提及这句话,这也是他们认为,最能解释「iPad 是什么」的简要答案。就像乔布斯曾用一句话定义 iPod——将一千首歌装进口袋。

一片玻璃的演变、iPad 虽在苹果内部早有谋划,但正式启动,是在 2007 年。

彼时,乔布斯在考虑推出一款低成本的上网本。在某场脑暴会议上,艾夫提出,为什么要在屏幕旁边装上键盘呢?那样又贵又笨重,不如利用多点触摸技术,将键盘的功能纳入屏幕中。

▲初代 iPad 宣传片画面

乔布斯赞同这一想法,于是快速将资源投入平板电脑项目,意欲打造一款与众不同的「上网本」,这就是 iPad 早年的产品定义。

2010 年 1 月 27 日,乔布斯为 iPad 揭幕,他指着屏幕上的 iPhone 与笔记本电脑:「两者中间,还存在别的东西吗?」问罢,他接着说,「这个东西,必须能很好地浏览网页、电子邮件、照片、视频、音乐、游戏和电子书。我们有这样一个东西,它叫 iPad」。

不过,只是代替上网本的定位,让初代 iPad 备受批评。《时代》杂志的一篇封面报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iPad 让你成为观众,把你变成被动消费者,消费他人的杰作。但对于内容创造来说,并无多大助益。

乔布斯将这一批评放在了心上,并着手改进,确保下一代 iPad 可以方便用户进行艺术创作。这为 iPad 的演变,指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增强创造力,更好地服务创作者。

▲第二代 iPad 宣传片,加入了「创造力」场景

这直观地体现在芯片的变化上:从「魔改」同年 iPhone 的 A 系列芯片,到与 Mac 共用 M 系列芯片,再到首发 M4 芯片,iPad 越来越强调创造力这件事。

实际上,当前 iPad 的软件生态下,性能早已不是创造力的桎梏。更重要的,是其配件生态。首款「Pro」级的 Apple Pencil 与全新的妙控键盘,是 2024 款 iPad Pro 更大的亮点。

在 Steve 看来,新 iPad Pro 与众不同的关键,在于它与 Apple Pencil Pro、新妙控键盘,被视作一套系统来设计的。也就是说,三者被先天设计成一个整体,只不过可以单独购买。

这样的设计思路,让新 iPad Pro 的「整体性」更胜以往。与 iPad Pro 外壳相同 CMF 的键盘,消弭了割裂感。重新设计的转轴,让键盘也成功瘦身,与变薄的 iPad Pro 搭配起来严丝合缝。

配件地位的上升,也映射出 iPad 的定位,从偏重手持场景的设备,向手持、桌面二合一设备的演变。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2024 款 iPad Pro,将前置摄像头移到了长边。Steve 表示,有不少用户喜欢将 iPad 立在桌面进行视频通话,尤其是在使用智能双面夹或妙控键盘时。

上周,Molly 在接受法国媒体 Numerama 采访时也透露,未来 iPad 背后的 logo,有可能会横向放置,以匹配用户的使用习惯。

▲ 横置 logo 的假想图. 图片来自:Macrumors

如此演进,iPad Pro 正在变成模块化,且可以触屏的 Mac。你可以根据你的使用场景自由组合:iPad、iPad + Apple Pencil、iPad + 妙控键盘,几乎是三款产品,三种体验。

iPad 进化的底色、苹果发布会留下过很多「名场面」,初代 iPad 发布会的末尾就是一例。在最后一张幻灯片里,一个路牌上标识着「科技」与「人文」两条街的交汇口。乔布斯着重阐述了他的产品观:

苹果之所以能够创造出 iPad 这样的产品,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融合科技和人文艺术。

在讨论中,我抛出了一个问题,科技与人文的理念,在新 iPad Pro 上有哪些体现。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三人的话匣子。

Scott 举了几个交互上的例子。比如 Pencil Pro 悬在 iPad Pro 上方时, 屏幕上会出现「数字阴影」,这个影子会根据笔杆位置、倾斜角度实时渲染,还能根据你当前选用的画笔类型,变换形状。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交互创新,Scott 认为,这有助于帮助用户确认当前使用的画笔功能,以及落笔点,减少使用软件时的猜测与犹豫。

减少用户对工具的担忧,便能增加其创作时的专注度,这是 iPad 团队的洞察。Pencil Pro 新增的震动反馈、轻捏调出画笔选项,都旨在增加交互的直观性。

「苹果花了很长时间来钻研 Pencil 内部结构,重量和重心已经趋于完美。」Steve 补充称,「磁吸充电的平面,不仅符合人体工程学,也可以提供握笔的方向感」。

另一个例子,是 iPad 的光标设计。在接上妙控键盘或鼠标、触控板时,iPad 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小圆点」。它和 Mac 箭头式的光标设计,在外观上有明显的区别。

Scott 谈到,iPad 是一种「触控优先」的体验,而 Mac 则是光标驱动体验、键盘驱动体验。为此,他们重新设计了光标在「触控优先」体验中的工作方式。

这么说有些抽象,我们结合产品来看。和 Mac 相比,iPad 图标和 UI 界面,都是根据手指尺寸设计的,间距大,热区也大。

苹果先是改变了光标的形状,用 19pt 的圆圈代替箭头,增大热点范围,模拟手指与屏幕接触的面积。当光标接触热区时,会自动改变形状,自动吸附和包裹住整个热区。

为了增加容错率,苹果还为热区设置了「弹性形变」。简单来说,就是光标在热区边缘徘徊时,热区会像一个装满水的气球,有一定范围的形变,避免用户手滑点错。

在文字界面移动 iPad 光标时,光标会自动定位行列,不会停在两行中间,复制文字更加连贯高效。

还有一个用户不易感知的功能,是算法根据光标移动的轨迹,预测用户想要点击的图标,将光标自动吸附上去,以减少手指在触控板上的行程。这有点像 Apple Pencil 自动预测并绘制笔迹,模拟「零延迟」的视觉感受。

这些人性化的小设计,在 Scott 看来,就是一种「only Apple can do」。

进化了 14 年的 iPad,创造力与初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它的门槛从未拔高。

▲图片来自:lifewire

乔布斯曾被一个故事深深打动:福布斯网站记者 Noer,曾在一个奶牛场用 iPad 看小说,一个打扫马厩的 6 岁小男孩好奇地走过来,于是 Noer 将 iPad 递给了他。

在没人指导,也从未见过电脑的情况下,这个目不识丁的小男孩,凭直觉开始使用 iPad,用手指滑动屏幕,启动应用程序,玩弹球游戏。

时至今日,用上最新款处理器的 iPad Pro,依然是苹果全系产品中最为老少咸宜的。正如 Molly 所反复强调的那样:

我们的工作就是,打造一片神奇的玻璃。它能变成你想要的任何样子,只需点开 App Store。

很赞哦!

随机图文

标签云